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末,國內已有200多家醫院使用院外倉模式,行業內國醫科技、德榮醫療、國藥器械等多家企業紛紛布局SPD院外倉,在安徽、蘇州、浙江、陜西、湖南等多地實現應用。
日前,我們從國醫科技官網獲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2021年啟動基于云倉模式的醫用耗材智慧物流管理(SPD) 項目建設,成為安徽省首家啟用SPD院外倉的公立醫療機構。
2022年德榮醫療在陜西延安市中醫院布局院內中心倉與院外云倉協同模式。在此之前,德榮醫療院外倉模式已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落地應用。
SPD院外倉模式的興起,一方面是醫院自身運營管理需求倒逼的結果,這一原因在一些根植于老城區的老牌公立醫院需求更加明顯,土地資源的緊缺與病患集中、耗材體量大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也是集采政策倒逼、DRGs/DIP支付改革、信息化發展的多重驅動下的產物,醫療機構醫用物資運營管理的規模化、規范化、集中化已然成為未來主流。
SPD院外倉模式優勢凸顯
SPD院外倉模式主要通過建立院內外協同高效供應鏈管理體系,設置多級補貨點,保障云倉揀貨區庫存、整件區庫存、院內周轉庫庫存、院內二級庫庫存,做到醫用物資的安全保供;通過多院區院外倉儲、加工、配送的集約共享,減少單體醫院倉儲空間的重復建設,縮短配送鏈條,減少部分特殊物資如試劑的轉運次數,客觀上增加使用效期,節約成本。
目前國內大多數大型三甲醫院,仍以基于人口數量、密度分布等因素選址的城市中心地帶為主,用地緊張、停車困難等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SPD的倉儲空間與物流配送。區別于傳統SPD業務以服務單體醫院為主,基于院外倉建設的SPD模式不僅將服務對象輻射至區域內的多個單體醫院,也更便于集團化醫院多院區的一元化管理以及區域醫聯體管理。
通過場地外移、合理選址、物流節點縮減、配送路徑優化、集約化管理,優化區域倉儲物流空間布局與路線規劃,解決集團化醫院各院區管理分散、醫療用地緊張、人員成本高等諸多問題,借助現代化物流倉儲技術實現配送精準高效,提升區域內整體物資配送服務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與運輸能源消耗,有效提升中大型醫院管理效益。
在應急儲備物資、節假日備貨、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上,院外倉豐富的存儲空間將滿足醫用物資多樣化的存儲與管理,充分發揮其存儲與配送優勢,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快速調撥。
與此同時,院外倉切斷了供應商與臨床的不必要聯系,降低了醫療機構廉政風險;在集采政策推行下,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醫用物資一票制的落地。
SPD院外倉模式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應對建議
首先是醫用物資保管的責任歸屬問題,物資出現問題誰來負責?
基于責任歸屬,目前已衍生出院外倉歸屬于醫院、歸于SPD服務商以及供應商共享三種方式。不同責任歸屬下,各方承擔的責任不盡相同,就目前國內已實踐院外倉模式的案例來看,院外倉歸屬以SPD服務商居多,無形中提升了SPD的行業門檻,在運行模式、合規經營、風險管控、質量管理、供應鏈優化等方方面面對SPD服務商增設了新的入門條件。
其次,對于SPD服務商而言,院外倉建設勢必增加其運營成本,如何進行成本分攤將成為其面臨的又一現實問題。
SPD本身作為社會化分工的產物,在院外倉的運營過程中,SPD服務商可適時考慮進一步拓展社會化,供應商提供三方物流服務,醫院協助SPD服務商將供應商攬入;同時考慮一定的成本補償,設定存儲時限,對超過基礎備貨時間的物資存儲視為代儲業務,需由存儲需求方支付相應的代儲服務費用。
最后,在醫用物資的配送及時上存在不確定性。
在目前情況下,院外倉模式采用的TMS運輸管理和衛星定位技術的配送監管,已基本滿足配送效率和質量。未來,伴隨院外倉模式的推行,其輻射的區域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如何保障在限定時間內的送達或限定距離內的倉址部署,將對院外倉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是否需設立分倉或布局倉點密度也將迎來新一輪的評估。
結語
依托于2022年SPD行業呈現的大爆發趨勢,SPD院外倉模式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波行業關注熱點,隨之對其的探索也將愈加深入。例如在對高值耗材的管理上,大多數院外倉管理尚未將其納入其中,而集采背景下供應商對于減少備貨資金的需求也正在驅動院外倉集中高值備貨管理的可能性;越來越多集團化醫院醫療機構的出現和醫聯體建設的推進,也對院外倉模式的落地速度和質量提出了新挑戰。
健康界發布: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30206/content-57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