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耗材按品種可細分為人工關節、脊柱、創傷、運動醫學、骨生物材料等五大領域,品種多樣、規格繁雜。截至目前,幾大領域耗材均已被集采所覆蓋,國家對于骨科耗材的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隨著國家醫療器械唯一標識(UDI)體系的執行落地,國醫科技SPD通過對UDI進行解析應用,為骨科耗材管理提供了一種適應政策要求和醫院管理需求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在不備貨情況下醫院骨科耗材的幾種管理模式,核心是以“手術”為中心按需下單、使用,根據使用消耗計費,術后耗材由供應商帶走。然而,骨科手術尤其是創傷類手術,幾乎每臺都需要準備大量骨釘套盒,供應商制作配送單以及醫院驗收工作量巨大,準備工作費時且存在重復無效情況,術后對耗材的清洗消毒工作,無論對于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一種消耗甚至浪費。因此,為了提升骨科耗材管理效率,且隨著無菌包的推行,部分醫院開始嘗試開展骨科備貨的管理模式。
備貨模式下,骨科耗材可按照品牌、材質、部位等制作組套,國醫科技SPD服務人員與供應商和醫生溝通確認備貨品種和組套數量,在國醫科技SPD系統進行維護,實物備貨在智能柜中。系統設置組套庫位管理,以組套為單位進行庫位查詢、領用記錄、出庫記錄、回庫確認、組套盤點等操作。
首次耗材采購,SPD系統按照設定的組套自動生成采購計劃,經過醫工審批后生成訂單發送給供應商,供應商對應制作配送單,錄入耗材信息時掃描UDI條碼,系統自動解析批號效期,避免手工錄入工作量。耗材到院后,醫工部門查驗耗材批號效期、產品實物、配送單等相關材料完成驗收。驗收后,對于滅菌耗材,直接送往手術室庫房智能柜對應庫位;對于非滅菌耗材,由國醫科技SPD服務人員送至消毒供應室,經過清洗、消毒、滅菌后跟部分手術器械放在一起打包,并粘貼滅菌條碼和病人信息標簽,經消毒電梯送至手術室庫房。手術室接收耗材完成入庫。
術前,手術室在系統進行手術材料申請,選擇對應組套,國醫科技SPD服務人員根據申請單完成組套揀貨,送至手術室外部區域與巡回護士交接。術后,巡回護士掃描耗材UDI條碼完成耗材出庫。未使用的耗材,護士根據實際情況在系統勾選去向:若剩余物資全部回庫,與公司SPD服務人員做好回庫交接并進行清臺;部分物資需要退給供應商,護士在系統勾選對應耗材,系統自動生成退貨單,供應商到中心庫辦理退貨確認。全部環節結束后,護士進行手術結束確認,用耗信息由SPD同步至HIS完成計費。
對于組套內剩余耗材,國醫科技手術室服務人員登錄SPD系統做材料回庫登記,登記界面展現耗材領用的物資明細、出庫明細、還回明細、送消明細、補貨明細等狀態,供應商按照已使用的耗材信息進行對應補貨。針對回庫的紙塑包裝類耗材,直接放庫房備用,6個月有效期內無需重復滅菌。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無菌類的關節類耗材,采用消耗點補貨的管理模式,設置補貨點發出補貨計劃完成補貨;針對非滅菌的創傷類紙塑包裝耗材與骨釘復消類耗材,按照組套進行備貨,采取“用一補一”的模式,組套使用后,供應商將組套內剩余耗材補充完畢,經過洗消后備貨在手術室無菌間。
骨科耗材院內備貨的方式減少了重復驗收工作,為醫院及時手術提供一定便捷。但同時,相較于其他耗材,骨科耗材單個價值高、品種品規多,對應的合格證數量多,管理細節多且復雜。而且,骨科耗材對于“滅菌”要求嚴格,在院內流轉的場所復雜、次數較多,存在意外丟失、損壞等風險,供應商更是承擔著庫存周轉過低帶來的資金風險。
在當前骨科品種大范圍集采的環境下,一方面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被極大壓縮,對應投入到院內的服務一定程度上會打折;另一方面,醫院承擔在集采政策下的運營監管壓力,對于耗材尤其是集采耗材的數字化管理迫在眉睫。種種壓力之下,國內醫療機構開始尋求院內管理與SPD模式相結合,通過SPD的全流程管理體系探尋骨科耗材管理之道。一些大型醫療機構選擇與第三方SPD服務商合作,在供應商深度參與的骨科耗材領域內,通過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以確保骨科耗材在院內各環節的順暢、便捷、精準化管理。
在SPD模式下,哪種骨科耗材管理方式更“好”并無定論,對于醫院來說,需要明確管理目標,厘清各種方式間的區別和差異,將自身管理理念與SPD管理理念相結合,從而探尋一種符合醫院實際情況、滿足醫院管理需求的方式,在遵循國家政策監管要求的同時,實現骨科耗材的精細化管理,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提升醫院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